
作文指导:文章要上档次,审题和扣题最为关键(葛福安)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3:23 点击次数:198
【引子】
胡家俊老师在2024年第8期《语文月刊》的高考专刊上增加一个“升格作文”的内容,约我选一篇中等作文进行点评,并作升格建议。我选择了48分档次,主要是觉得48分是很有代表性的分数等级,因为很多同学的考场作文,如果得了48分,就说明已经“脱贫”,是有条件进入“小康”的,但是,又因为一些因素,而无法进入“52分俱乐部”。那么,阻碍某些48分的作文进入50层级的原因是什么呢?是文章结构吗?是语言表达吗?在我对备选作文进行筛选、评析的过程中,我获得的感觉却是文章的立意。也就是文章观点,在“符合题意”上的达成度。而这文章题意的达成度,仍是取决于写作的最初始动作:审题。因而,审题和扣题,是写作上档次的最为关键环节。
不为科技限思维,擅长发问破定局
(标题为“A+B”式,A用“不为”否定,否定科技,理由是可能是科技有“限思维”的可能;B用“擅长”明立场,引出文章核心观点:擅长发问破定局。观点的核心概念是“发问”,所破“定局”,根据题目推断,可能隐含已有的“答案”。这样推测,标题的意思也能明白,但需要“推测”,可见尚有进一步“观点明确”的空间。其实,在考场作文写作中,最好不要这样给阅卷人“捉迷藏”,让阅卷者去猜。观点明确,应该给阅卷者一语中的的感觉。这可能也是文章没有上更高一个层次的原因之一。)
随着时代发展,科技进步,人工智能的运用,越来越多的问题可以快速地被解答,对此,有人心怀担忧,随着诸多问题被解决,人类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?依笔者看刍荛之见,人们的问题不会,也不应当越来越少。在信息时代的当下,我们更应该去提取问题,擅长发问。
(开头段,引材料、立观点。引材料基本是直接引用,用较为俗套的“依笔者刍荛之见”引出观点句。既然说其“俗套”,就不妨多说几句。“刍荛”,意为割草打柴的人,“笔者刍荛之见”,把自己的观点“低调”处理为一个割草打柴人的浅陋的的看法,不仅俗套,也经不起推敲,任什么说割草打柴的人的看法就低端呢?所以,对于当下流行的一些说法,要有自己的判断,原本以为这种说法比较高级,可以,用得多了,也行就不那么高级了。再说本段的最后一句,即观点句。观点句却有2句,第1句为对题目的回答:“人们的问题不会也不应该越来越少”;第2句才是真正的观点,即“提取问题,擅长发问”。这2句之间如何建立起逻辑关联,值得思考优化。“问题不少”,为什么要“提取问题,擅长发问”呢?中间似乎少了逻辑的支架。)
问题是什么?问题,是对未知的疑问,对未知的探索,由现象引起的推理和思务,以问题的方式来呈现,问题更是对已有“答案”和“定论”的反思和存疑。布莱士·帕斯卡尔曾言:“人是会思考的芦苇。”诚然,人工智能可以给我们一个看似正确的答案,但是面对其真实性,面对世界的未知,还需要我们去不断发问。
(论证的“起”段。先是下定义,并思考“答案与问题”之间有关系;再写“诚然”,诚然之后再次明确“需要我们去不断发问”,强化“发问”的重要。可是,从上一段看,这里似乎要回答“问题不会也不应该越来越少”的问题,既然“不会”,又“也不应该”,那么,这一段在下定义之后,似乎首先就要回应“不会少”的原因,然后再回应“也不应该“的问题。但是,作者下过定义,可能觉得任务已经完成得差不多,就没有把自己在前文开出的论题的“口子”给忘记了,直接进入“需要不断去发问”了。这里也能见出,作者对于文章第一段中观点句的两句话什么关系、要不要都去论及,没有论证的意识。可能在作者心里,“提取问题,擅长发问”才是真正的“观点”。)
面对未知,我们应积极提问,以拓宽视野,寻找答案。“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”面对这未知的世界,我们势必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,而正是因为有问题,人们才会去寻找问题的答案,去求真,去务实,进而将未知变成已知。牛顿向苹果下落发问,探寻到万有引力的本质,达尔文、哥白尼向天空发问,进而探索到浩瀚溺星海的奥秘。静言思之,人们的认知在不断提问中成长和发展。在科技发展的今天,我辈青年更应当利用好科技的便利和快捷,多发问,多解问,以拓个人视野,提升个人品质。
面对“答案”,我们应当谨慎提问,以辩证思考,不被信息的浪潮所裹挟。让·波德里亚曾言:“我们生活的时代给了我们越来越多的信息,但它们却赋予了我们越来越少的信义。”诚哉斯言!信息的时代之下,各种信息良莠不齐,面对我们很快得到的“答案”,更当谨慎思考,发出“是对的吗?”的疑问。打开网络,各种“大字号”标题党应接不暇,虽有真知灼见,但也有许多胡言乱语,而AI所给出的答案,有时也是只“一本正经地说胡话。”面对这样的情境,我们在寻找答案时,更应谨慎思考,再提问题,以防止被错误信息裹挟。
(以上两段均为“承”段。作者把“擅长发问”分解为“面对未来”和“面对答案”,“面对未来,积极提问,”“面对'答案’,谨慎提问”,然后分别用名言、道理分析、名人事例、时代关联等角度展开论证,论证相当充分,但是,问题是,这种分解,与原题的论题之间的关联建立得怎样?毕竟,论题在前,尤其是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、人工智能的应用”的题目情境,是不是得到充分体现——这也是作文得分层级的最大分野之处。)
揆诸当下,越来越多问题被快速解答,让许多人疲于思考,懒于提问。被海量的信息灌输和“喂食”,这也导致了许多谎言,谬论的流通和荼毒。擅长提问固然好,但我们更当有独立思考、辩证思考的品质,以问题为一小船,载着我辈青年在科技的浪潮上远航。
(论证的“转”段,以“揆诸当下”为标志,有了联系现实的效果。因为“许多人疲于思考,懒于提问”,所以“要发问”。但是,这段落最后,却又有“固然”的思维进阶,提出了“独立思考、辩证思考的品质”,这是不是作者写着写,把自己写明白了呢?从下面一段看,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,因为,下一段开始“炫彩”了,想实现的主要功能是漂亮,而不是深刻,从思维或者思考的角度看,文章至此,已经结束,也就是说,这“转”段里已然孕育有“合”的因子。)
岁月骛远,山林渐侵,云程发轫,培风图南。愿我辈青年能够不断提出问题,打破“答案”的定局,乘科技的东风不断向前,如此,便可“直入白云深处,浩气展虹霓!”
(这一段漂亮的语言,应该是准备而来,虽说有“提出问题”这样的表述与文章观点有些关系,却是万能的结尾,但因为其万能,却对考场作文提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。)
【总评】
本文考场评分为48分。
文章观点“在信息时代的当下,我们更应该去提取问题,擅长发问”,能回答“问题多还是少”,在回答这一核心问题后思维朝前走一步,并围绕“科技”与“问题”之间进行关系的展开,在论证时也能下定义、分类阐述,也有原因解释。另外,在论证的方式上,文章在分析论证、名人名言、下定义等方面,给人“训练有素”的印象,当然,所谓“有素”,有些词语,有些段落,“有路数”痕迹明显,比如“固然”“诚然”“揆诸当下”,比如结尾段的“文采斐然”。
其次,在文章的结构上,则以“起承转合”为主体结构,基本能体现出逻辑推进的层进性和完整性,当然,如果细究之下,这些背后可能还可能有逻辑欠缺的问题。但是,单从文章结构上看,文章是有可能走向一等文的可能。
那么,是什么方面的原因让文章止步于二等(下)的等级呢?应该还是文章所体现出的写作的思维、认知水平,以及这方面内容与作文题目的契合度。
这也是文章升格的空间所在。
【升格建议】
①“在信息时代的当下,我们更应该去提取问题,擅长发问。”
②“擅长提问固然好,但我们更当有独立思考、辩证思考的品质。”
文章中的这2句话,如果放在一起,你觉得哪一句更能担当文章核心观点呢?显然是第②句。
第①句,“擅长提问”是其核心观点,隐含着“快速得到答案后更要擅长提问”,是对作文论题的策应。第②句用了“固然”,即否定了擅长提问,然后一转,“我们更当有独立思考、辩证思考的品质”,这才是回答了问题之后的“思考”。
有意思的是,第②句则是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写出的,这给人感觉是,这位考生是越写越明白,写作至此,竟然把自己前面的写作用一个“固然”给否定了。因而,所谓的升格,其实更需要是思维认知的提升。
这篇文章的代表性在于,其语言表达是具有一类卷的功力的,但是,少了“成竹在胸”,思考未能得到终极性结论,而只是获得一个“中间认知”,而这“中间认知”是贴着作文题目来“回答”问题,那么,回答了问题之后呢?这就需要思考作文题的“立德树人”的测评功能了,而“成为什么样的人”庶几可为考场写作的终极性思考。
因而,本篇的升格建议:以“擅长提问固然好,但我们更当有独立思考、辩证思考的品质”为核心认知,重新组织一篇,毕竟,从“固然……但我们……”中看,一篇认知有层次、思维有逻辑的文章框架,似乎就在这句话中有所体现。
【原文呈现】
不为科技限思维,擅长发问破定局
随着时代发展,科技进步,人工智能的运用,越来越多的问题可以快速地被解答,对此,有人心怀担忧,随着诸多问题被解决,人类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?依笔者刍荛之见,人们的问题不会,也不应当越来越少。在信息时代的当下,我们更应该去提取问题,擅长发问。
问题是什么?问题,是对未知的疑问,对未知的探索,由现象引起的推理和思务,以问题的方式来呈现,问题更是对已有“答案”和“定论”的反思和存疑。布莱士·帕斯卡尔曾言:“人是会思考的芦苇。”诚然,人工智能可以给我们一个看似正确的答案,但是面对其真实性,面对世界的未知,还需要我们去不断发问。
面对未知,我们应积极提问,以拓宽视野,寻找答案。“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”面对这未知的世界,我们势必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,而正是因为有问题,人们才会去寻找问题的答案,去求真,去务实,进而将未知变成已知。牛顿向苹果下落发问,探寻到万有引力的本质,达尔文、哥白尼向天空发问,进而探索到浩瀚溺星海的奥秘。静言思之,人们的认知在不断提问中成长和发展。在科技发展的今天,我辈青年更应当利用好科技的便利和快捷,多发问,多解问,以拓个人视野,提升个人品质。
面对“答案”,我们应当谨慎提问,以辩证思考,不被信息的浪潮所裹挟。让·波德里亚曾言:“我们生活的时代给了我们越来越多的信息,但它们却赋予了我们越来越少的信义。”诚哉斯言!信息的时代之下,各种信息良莠不齐,面对我们很快得到的“答案”,更当谨慎思考,发出“是对的吗?”的疑问。打开网络,各种“大字号”标题党应接不暇,虽有真知灼见,但也有许多胡言乱语,而AI所给出的答案,有时也是只“一本正经地说胡话。”面对这样的情境,我们在寻找答案时,更应谨慎思考,再提问题,以防止被错误信息裹挟。
揆诸当下,越来越多问题被快速解答,让许多人疲于思考,懒于提问。被海量的信息灌输和“喂食”,这也导致了许多谎言,谬论的流通和荼毒。擅长提问固然好,但我们更当有独立思考、辩证思考的品质,以问题为一小船,载着我辈青年在科技的浪潮上远航。
岁月骛远,山林渐侵,云程发轫,培风图南。愿我辈青年能够不断提出问题,打破“答案”的定局,乘科技的东风不断向前,如此,便可“直入白云深处,浩气展虹霓!”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